洪瑞泰的論點是依據他自創的GDP成長率理論,認為今年第一季為GDP成長率高點,所以也會是股市高點,很容易理解與掌握的理論,他認為台股今年高點會在第一季,所以他在第一季才剛開始,就降低持股一半,等於提早一季就處理,不去預測高點的數字,也不想賺最後一季的可能成長,先出場較安心,現在看來很可能是很妙的時機。
我自己的邏輯則是,針對一半的被動投資部位,不去做擇時的減碼,維持一貫的定期買進紀律。針對主動操作的部位,我跟隨他的看法,但只降低10%的持股,改持有現金與定存,主要降低價位已經相對內在價值偏高的個股,也降低屬於試水溫範圍內的個股部位。
目前試水溫的個股是指獲利能力符合篩選條件,但是價格偏高的個股,也就是入圍,但是尚未得獎的個股,先持有一小部份,目的是熟悉其股價變動,也等於是給自己下一個價格的定錨點,期待將來價格因為某種因素而跌落雲端的時候,能夠讓自己很理性地進場買進,避免因為不熟悉而錯失機會,事後扼腕。
由於先調降持股,等於心理上預期會有下跌,所以當下跌真的發生時,似乎會感覺沒有那麼難過,雖然總投資淨值還是會下降。過去我很少刻意降低持股,現金部位幾乎都是緊急預備金,和新的儲蓄預備要投入的資金。這次會這麼明顯的降低持股,除了洪瑞泰的論點影響,應該也是因為2009年底總淨值到達十年前設定的階段性目標後,有些心境上的轉變,想降低風險程度,也許會從早期累積期的120%淨值的槓桿後持股,降低到90%:10%,做為我預備進入人生中年累積期的配置比例。
寫完上一段,「中年」那兩個字突然嚇到自己,實在很不想承認,但是依據一般的理財規劃的階段理論,又不得不這樣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