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賓提出了12點原則:1.沒什麼是確定的。2.市場不能解決全部問題。3.發生問題的國家的信用與素質最重要。4.提供太少資金,可能失敗,反而成本比提供太多資金還高。5.債務人與債權人都要承擔後果。6.援助者要清楚說明贊成什麼反對什麼。7.兌美元的匯率不能當做貿易政策。8.有選擇的自由是好的。9.勿承諾做不到的事。10.決策時的分析與關懷優於任何花招。11.為了自己要與全球密切合作。12.實際狀況總是比觀念與模型要複雜多了。
面對反對意見,例如要求援助必須與人權問題綁在一起的議員,魯賓則是認為關於人權問題,透過接觸比強迫要求來的有效,這也是關於中國問題時,贊成給予中國永久正常貿易關係的原因,讓中國與全球建立關係,比孤立中國更有機會改變中國,這就像之前魯賓所說,美國人應該要了解到目前全球化的緊密關係,已經讓美國必須更關注外國的經濟狀況,同樣地,讓中國與全球建立關係,也會讓中國最後發現它必須注意其他國家與他之間的關連性,也更可能他必需改變來扮演好他的角色,。
馬政府上台後,應該也是朝這個方向去調整與中國的關係,越多的關連,越有可能讓台灣人發現與中國建立關係,遠比自絕於中國之外對我們更有利,就像魯賓講到美國的特色就是貿易壁壘低,迫使國內企業必須整併調高生產力。同樣地兩岸交流之後,也可能促使台灣企業更努力提昇競爭力與生產力,藉由整併或是升級產業來面對中國企業便宜勞工與稅制優惠的兢爭,正所謂遇強則強,台灣企業不應該害怕中國企業,而是更競競業業地改善自己,免得讓中國企業趕上,這樣台灣企業生產力才能更上一層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