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認為信心與信任是執政最核心的問題,目標是提高企業、消費者與市場的信心,並且提升在政府經濟上的信用度,政府政策是最重要的,但是談論的語氣與內容也會影響名聲,作為財政部長,更是需要注重這種名聲,要對經濟敏感,但是也要避免重大錯誤與無心的言詞,會遭到人身攻擊更是財政部長職位的困境。
某方面而言,信心與信任是認知的結果,但是這種認知並不是可以被人在短時間內操控的,信心與信任雖然可能與現實有些差距,但最後還是會回歸現實面,因此追逐信心與信任必將徒勞無功,任何人想創造經濟強勢的印象,不論身居何種職位,最終只會讓這個人的信用降低。
而政黨間的攻防,有時候似乎只在如何能引起大眾的共鳴,如果你不小心選擇政策,有沒有掌握機會好好解釋與溝通,就會被大眾所唾棄,即使原本的錯誤只在經濟中佔很小的比例。例如小額的赤字與平衡的預算案,雖然為了平衡預算,需要額外刪減預算的狀況下,無法在經濟上達到什麼目的,平衡的預算案不會因為它是平衡的,就變出什麼經濟成長的魔術,但卻能在政治上產生信心,讓別人願意聽進去這個政府其他的改進方案。因為平衡預算可以引起選民的共鳴,作為動員群眾的工具。實際上,魯賓也知道過分強調平衡預算,甚至立法要求有平衡預算,會導致政府無力對抗景氣循環,甚至需要常常削減社會安全濟會支出,不是很明智的經濟政策。
1995年底的政府舉債上限問題,導致聯邦政府關門,甚至可能會無法付出社會安全給付與償還政府公債,在這段政府與議會的鬥爭中,魯賓遭到強烈的人身攻擊,質疑他的道德與信用,魯賓最不能適應的就是當議員們指著你罵你是小偷時,你怎麼可能不認為這是人身攻擊呢?然而,華盛頓的政治圈就是這麼搞,幾天前議員還在大罵,等議案協商通過之後,政治人物似乎一下子就忘了過去的嚴厲批評,完全沒有留下一絲怒火。需要有點心理獨立性的人,或是有點財務獨立性的人,比較可能在作重大決策,不會受到這些像是人身攻擊的政治歧見的影響,能做出適當的決定。
這在台灣的立法院也常常可見,當官員在台上備詢的時候,議員的嚴厲質詢真的是很接近人身攻擊,一轉眼沒有質詢時,又看議員與官員絲毫沒有怒氣地交談,政治工作做久了,似乎可能會讓人以為,在人前人後不一致是很正常的事,為了政治上的歧異,人可以忘了維持禮貌與誠實正直的重要,什麼壞話都說得出口,什麼懷疑都編造得出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