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3/29

移民與子女教育

今天下午看了謝震武與吳淡如的「今晚誰當家」節目,因為總統選舉炒的火紅的移民問題,邀請了一些有辦理移民的明星來聊天,例如:趙樹海、崔麗心、巴戈與潘安邦。談談他們為何選擇了移民這條路,以及移民這條路的許多甘苦,回想這些移民甘苦,他們對想移民的人的建議。


雖然不能以偏概全,不過其中兩位趙樹海與崔麗心,似乎都不是很仔細思考就開始了移民之路,多半是因為朋友鼓催一起移民而開始,吳淡如說幾乎都是盲從,甚至當朋友都沒有通過移民審查時,就祇剩下他們時,他們還是因為移民監的時間限制,而必須匆匆決定出發,這似乎很像是因為沉入成本與厭惡虧損,而在不願意改變之前承諾的狀況下而繼續移民動作。

這些明星往往因為事業都在台灣,而和配偶分居兩地,明星繼續在台灣賺錢,配偶則在加拿大陪著小孩,分居兩地的狀況當然是十分辛酸,其中一段崔麗心聊到在巴戈家裡聚會,而巴戈躲到房裏和太太越洋電話的故事,多年以後,看得出再回想到當時的情緒,巴戈都還是十分激動,可見夫妻這樣分隔真是很不容易,親子之間也十分容易疏遠。

醫療大概是成年人最不適應的地方,台灣的醫療制度和加拿大十分不同,國外的醫療制度不像台灣的醫院體系如此勤奮,掛號一兩個月才見得到醫生一次是很常見的實況,哪像台灣教學醫院等級的醫院體系如此勤奮工作,連夜間與週末都還有接受掛號看診。醫病關係也十分不同,台灣的抗生素與藥物使用頻率遠高於加拿大,讓成年人移民者很不易適應與滿意加拿大醫生的開藥與治療模式。往往還是回到台灣來看醫師。

明星們都提到小孩,說都是為了小孩他們才決定堅持移民下去,其實這真是奇怪的答案,這是你自己的人生,你卻讓你孩子的意願決定你自己的人生要長怎樣?我難以理解這樣的邏輯。無怪乎很多人會覺得人生不快樂,年紀小的時候為了父母讀書,長大了點為了房貸配偶工作,再大了點為了子女而移民,你什麼時候才為了自己負責呢?

小孩無法控制自己生在哪個家庭,無法自己選擇國籍、膚色,也無法決定父母提供哪種教育給他,但是不論是美國教育還是台灣教育,都有小朋友最後長大成為諾貝爾獎得主,人類的腦容量大概就是這麼大,要達成相同的成就等級,所需要的訓練量與努力程度,不論在哪個國家其實都差不多,在台灣也許填鴨一點壓力大一點,在美國加拿大也許開放自由一點,但是最後如果希望有高成就,同樣都是要九十九分的努力,才能在各行各業的競爭中脫穎而出,沒有白吃的午餐。

沒有留言:

關於作者:認證理財顧問黃柏仁,致力於上班族之理財規劃服務,按這裡到上班族投資理財部落格閱讀更多文章
網路轉載規定 任何實體出版轉載需事先取得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