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很令人不安的會計操作方式,如果這個報廢是依照計畫執行,則沒有每月平均攤提報廢,全部集中在12月,讓12月的攤提報廢是平常1到11月的100倍,實在不管怎麼說,都是很嚇人的會計方法。如果不是依照計畫執行,那就更神奇了,怎麼會一個月之內,突然發現公司裡有111億的設備需要報廢呢?真是令我抓破腦袋都相不清楚。
這和過去幾年金控公司遇到信用卡與現金卡逾放比與呆帳過高的情況很像,過去幾年金控公司常常再最後一個月大幅打消呆帳,以便提高次年的盈餘,因為次年就可以少提一些呆帳,但是金控公司的股價還是沒有起色,就是因為投資人不曉得後面還有多少呆帳未處理。台灣大這樣的處理報廢損失,難道不會讓投資人同樣擔心,後面會不會還有更多等著爆出來的「報廢損失」。
這個「資產報廢損失」是來自台灣大本身呢?還是來自於併購台灣固網所取得資產呢?如果是來自後者,則當初併購時,是否就已經知道這些潛在「報廢損失」呢?為何不讓台灣固網先將這些「報廢損失」處理完後再來計算換股比例呢?如果重新計算,會不會發現台灣大股東在併購台灣固網的過程中可能付出了不合理的價格呢?這「報廢損失」的內涵值得投資人與記者們深入了解,可能還有新聞可追。
2 則留言:
台灣大在今年要提報資產報廢的訊息,已經公佈超過半年了,報廢的是2G資產,同時間配合進行減資,使得股東的現金收益維持不變。
消息新聞層面沒有什麼好挖的,但是財務層面倒是可以討論的。
僅就這半年來注意的結果,提供一點意見。
謝謝Peter提供的觀察。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