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寫下我沒辦法克服比較心的障礙後,在路上閒逛時,我想到一個幾天前在北投何嘉仁書店二樓裡看書時讀到的小故事(書名忘了),故事裡有個貧窮的乞丐,他向上帝乞求,給他一個富裕的生活,上帝剛好聽到了他的禱告,於是上帝說:『我可以滿足你一個願望,可是不論你求的是什麼,凡是我給你一份的,我就會加倍給你的鄰居。』這個乞丐很高興上帝聽到他的聲音,於是他開始思考他要上帝完成他什麼願望,不過他一想到,如果請上帝給他一桶金幣,那他隔壁的鄰居就會得到兩桶的金幣。如果請上帝賜給他一位美麗溫柔的妻子,那他隔壁的鄰居就會得到兩位美麗溫柔的妻子。想來想去都覺得不平衡。於是最後他向上帝說:『請你挖掉我一隻眼珠。』這位乞丐結果並沒有成為富人。這就是我們如果只注意和別人比較,充滿忌妒心時可能會做出的舉動,損人而不利己。
回到家裡,在翻閱一本『你拿什麼定義自己?組織大師韓第的生命故事』時,讀到作者描述他認為改變他一生的時刻,那是父親過世的時候,他父親是一位小鎮的牧師,在小鎮裡做了四十多年,他拒絕了多次升遷與調到城市的機會,讓作者小時候總是認為父親很不知上進,為何寧願呆在一個小鎮,很不諒解他父親的選擇,作者成年離開小鎮時,甚至還立志再也不要進入教堂,對自己說一定要賺大錢,再也不要當個窮人。可是當葬禮那天他們開車往教堂去時,他才發現他父親一生的貢獻,他一點也不了解他父親,滿滿的人群擠滿了教堂,僅僅在葬禮前兩天的報紙上公告,卻有很多人從全國各地趕回來小鎮,當年還是小孩的唱詩班成年了,穿著已經太小的唱詩班衣服,主動組成唱詩班要為父親獻詩。他問自己:『如果是我的葬禮,會有多少人來參加呢?』我想這也是我們該問自己的一句話。我們是否有在別人人生重要的關鍵時刻,提供給他們充滿智慧的忠告。
韓第提出人生的S型曲線,就像公司產品有S型曲線,需要在一個產品生命週期快要衰退之前,趕快在開發出下一個新產品。他認為人生的階段也該是如此,當一個階段已經到達巔峰,也許就是開始準備開始人生下一個階段的時候,只是人往往是在不幸或失敗挫折之後,才會發覺早就應該開始那個新階段了。韓第也在父親死後,辭去了倫敦商學院裡的終身教職,不再去敎那些已經被慣壞了的富家子弟如何變的更有錢,接受一個甚至只有學校微薄薪水十分之ㄧ的教會工作。過著別人告訴你說你應該過的生活,也許也不錯,不過如果你可以發現自己想過的生活,掌握自己的價值觀,應該是更好的選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