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一件物品標上價格,讓自由的市場來決定價格,理論上,可以用價格來傳遞供給和需求的資訊,讓社會提供最多的東西滿足最多人的需要,達到生產與消費之間的平衡。自由市場的金錢觀認為這樣能夠提高社會整體的效用。《錢買不到的東西》則爭論這樣的金錢價值觀入侵某些領域,會汙染或貶低了社會所需要或推崇的其他價值觀。
除了保險這類將投機與死亡連接的汙染現象。《錢買不到的東西》還指出了一些其他值得深思的領域,也逐漸落入自由市場的陷阱,慢慢被標上價格,也傷害了社會的某些文化特質。例如:中央公園免費音樂會的贈票被收費排隊的人拿去。國會公聽會的入場資格也被有錢雇用排隊人馬的遊說公司包辦。棒球、足球球場的名稱被出高價的企業冠名。置入行銷和廣告入侵校園、警消車輛。用金錢獎勵讀書、節育。付費可以單人行駛共乘車道。
公共的慶典原是要增進市民的歸屬感。公聽會是要增進公民參與感。競賽是要讓同一地區的球迷一同歡笑、緊張,促進融合。球賽場地、公共建築的名稱則是居民共同的回憶。原本是全體市民共同納稅所支持的公共服務。讀書有本身的內在動機。高速公路是人人都能使用的建設。當金錢介入這些事情,為它標上價格,雖然的確有可能提高效率,有些可以量化的成果,但是卻造成無法準確衡量的外部效應,汙染了某些也可能同樣重要的價值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