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chard Thaler整理了跨期選擇(Intertemporal Choice)的研究結果,主要有三類實證發現。第一,折現率隨時間拉長而下降。第二,折現率隨報酬強度(金額)增加而下降。第三,收益的折現率高於損失的折現率。
第一種折現率與時間的不一致表示,當一個小金額的獎賞可以立即拿到,我們會不願意等稍久後較大的獎賞,但是,如果兩個獎賞都還蠻久的,則我們會選較大的獎賞。消費者會買耗電的低價機種,而付出較高的帳單,而不購買省電的機種,隱含的折現率通常高達25%。
第二種強度對折現率產生的效果,多數人在現在的100美元與一年後的150美元間,願意為50美元等一年。但是若換成10元與15元,許多人卻不願意等。這似乎可以引申到儲蓄險或增額終身壽險的購買行為,同一張保單,繳費一千萬給付多60萬的儲蓄險,應該會比繳費一萬元給付多600元的儲蓄險好賣得多。
第三種正負符號對折現率產生的效果,多數人要接受報酬延後需要高折現率,但對將損失延後就較不急。許多人都會提早還清房屋貸款或就學貸款,即使貸款利率低於投資的獲利率。
陷入這些實證發現的跨期選擇問題,基本上都會降地財務的效率,理性上,最大化財務的使用效率,就是要用固定的折現率來做財務選擇,而理財規劃的過程,應該要讓我們減少跨期選擇的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