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是高等教育建設的支出,我認為教育與研發這塊是很值得擴大投資的,而且它可以厚植國家轉型與升級的力量,更高等的教育,更普及的教育,例如十二年國教,或是廣建優良圖書館,或是在頂尖人才的研究給予更大的經費,延攬世界人才的努力,例如舉辦各種講座。雖然這不容易有實體政績可看,但是教育與研發經費支出,所獲得的知識,以及讓知識能在社會中被普及地免費取得,知識公共財所能產生的乘數效應,我相信絕對有助國家產業技術升級。最低,最低,至少它的支出消費乘數效應,也會和發消費券差不多。
第二是對大陸資金的吸引,應該花經費積極輔導資產管理業的擴大,例如設立金融特區,比照科學園區便宜地租給理財顧問,對紙上公司(沒有在當地有實體營業之公司)給予特別稅法優惠,特別是針對大陸人資金的吸引,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過去台灣人賺了錢喜歡將錢移到國外,現在大陸人賺了錢也可能想將錢移到國外,而我們台灣人占了一個優勢,就是國語(普通話)比香港人好多了,而且收費普遍比香港人低多了,台灣的資產管理業也許有機會成為大陸人對外投資的夥伴,法令上也應該給予特殊處理,讓想要把錢移到海外的大陸富人,願意在台灣的境外金融特區設立紙上公司,收取特殊公司規費,或是設立金融特區特殊信託,收取信託費,來做全球轉投資。講得難聽一點,台灣之於大陸,可以像是列支登士敦之於德國,成為大陸人想保全資產的好地方,一趟直航五天旅遊兼開戶。
過去台灣成功發展起來的是靠「加工出口區」與「科學園區」,也許我們應該模仿瑞士、列支登士敦等小國,在台灣的「加工出口區」與「科學園區」之外,在設個「大陸境外金融園區」,針對境外金融園區資產免申報台灣遺產稅,針對大陸人的境外金融需求服務,以大陸人富起來的速度,這應該也是一個讓出口金融服務業能和台灣出口製造業一樣成長的機會。過去雙星產業的發展,生物醫學與數位內容產業都沒有很成功,也許這次應該嘗試出口金融服務業的方向試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