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參加一個Wealth Advisor系統的展示,這套系統聽說核心部分有在兆豐金控中被使用,他主要是代理理柏(Lippor)的基金資料,可以有過去10年的報酬率資料,由這些資料,可以製作任意基金投資組合的效率前緣曲線,可以在預定的風險或預定的報酬率下,找出效率前緣曲線上最佳的投資組合,而且可以限制個別基金的上限下限,來做出最佳的投資組合,也就是說到底是多少百分比的基金A配多少百分比的基金B,不再只是理財顧問的感覺,而是依據效率前緣曲線的理論,做出最好的配置,雖然效率前緣曲線的理論不見得是最好的,也不一定最準,但是也比單純依靠感覺或經驗要清楚明確。例如我們常聽說的經驗值配置,就是以自己年齡來作為債券資產的比率,而以100減自己的歲數作為投資股票資產的比率,雖然這個經驗法則聽起來很合理,投資股票需要較長期持有才能降低風險,表示越年輕的人可以投資越多在股市,以便獲取較高的報酬,但是畢竟只是個大概的經驗法則,沒辦法做出較為精細的配置。當我們的必要報酬率拉高時,要如何配置才能以最低的風險達到期望報酬率,就是效率前緣曲線的理論能幫我們的地方。單就效率前緣曲線這個功能來看,這套系統還算不錯,主要以現金流量來推算必要報酬率(內部報酬率),但是缺乏資產負債表的功能,也缺乏股票的模組,保險需求的估算也只有以現金流量的生命價值法一種,主要還在計算投資型保單的投資組合效率前緣曲線。帳戶管理有個人的帳戶與家庭的歸戶觀念,還有計畫(理財目標)的觀念,再由計畫來包含所有的帳戶,缺點是一個帳戶不能跨不同計畫可能會有不方便的地方,也就是說當我有10個計畫,算出各個計畫的股債比率後,可能必須分開10個帳戶來管理,而不是在一個帳戶中將10個計畫的股債比率加總後來配置。他很特別的還有當過一段時間後的差異分析,看差異發生的原因是市場因素、基金因素還是配置未依建議所造成。
我覺得還有一個功能是動態的資產配置,也就是一般我們預估達到理財目標的必要報酬率時,都會預估從頭到尾的必要報酬率是相同的,但是這與現實的生命週期是脫節的,例如我雖然離退休20年好像可以積極投資,但是10年後我就應該改為較穩健的投資方式,甚至15年後應該變為保守的投資方式,所以預估必要報酬率應該要依據年限做分段的動態處理,可能會較有意義。
1 則留言:
過去不代表未來
投資組合操作必須靈活,沒有一種投資組合可一體適用
轉換必須沒費用
程式再好用,也是紙上談兵
很多基金,台灣買不到,故達不到資產多元化全球配置的要求
咬人貓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