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9/14

台灣微型價值股選股原則

所謂微型股是指最小型的上市股票,一般是以十分位中,最後的第九與第十分位,即最小的20%的公司為範圍。我想利用上次的『台灣上市公司依市值十等分』,來開始設計一個台灣微型價值股的選股原則。除了公司市值要屬於台灣的市值排名80%之後。還要再符合價值股的的條件。若以淨值除以市值作為價值股的排序標準,則可以由微型股中,選擇價值排序前30%~50%的公司,來列入價值股。由此來選出台灣微型價值股。

由於上次的『台灣上市公司依市值十等分』已經先排除了全額交割股,可能還要考慮其他篩選條件,例如停止信用交易的上市公司股票,通常也表示流動性較差,可以進一步考慮剔除。預計作成一支收費的excel程式,只要將需要排序處理的證交所原始上市公司價格與淨值清單貼上,則程式可以自動篩選出目前的台灣微型價值股選股原則清單,再和使用者提供的目前持股比較,計算出最適當的比重調整方式,使用者可以自行每月或每季作資產重新調整。

台灣微型價值股選股原則EXCEL程式售價1000元,上市前預購900元,預購此程式請來信 pojen.huang@gmail.com ,郵件主旨:台灣微型價值股選股原則EXCEL程式,預計10月10日上市,理財規劃年費客戶將免費提供。

延伸:聯合理財網的股市新聞,也常常提供各式清單。
補充:在左欄中增加了【被動投資專區】,挑了一些過去相關文章讓大家容易尋找。

後記:這個PROJECT最後沒做,可能是因為一推出,有些爭議的迴響,心理上撥不出時間來開始做,做了一小段,無以為繼,大概我對這個產品的熱情還不夠,看看幾年後市場上會不會出現這個ETF。

17 則留言:

Chris Huang 提到...

怎麼連你也開始沉淪了?

聯合新聞網的股市新聞, 天天都有各式各樣的明牌, 要你的程式作啥?

這種服務方式跟要錢的明牌有啥不同? 篩選出來又怎麼樣?
產業的前景, 財報的真假, 買進賣出的時點
樣樣都比所謂選股來的重要

選股真的不是那麼重要
會抓買賣時點, 單買一檔台積電都能有不錯的獲利
台灣五十或是中型一百成分股, 挑喜歡的買就足夠

程式是死的, 價值你怎麼用數學運算來衡量?
你用來計算的資料, 反應的都是過去, 而股價看的是未來
這樣做根本就是緣木求魚
有良好獲利紀錄的, 都是有名的公司, 也不需要你的程式來篩選

你說你依據巴菲特的投資理念自己選股, 名單要拿來賣錢
這樣我還比較服氣

自許為理財規劃師, 卻犯了一個股市散戶最常見, 最愚蠢的錯誤

賣一支不負責任的程式, 只是帶來更多問題跟未知的風險
你提供了什麼服務? 對付費的人幫助在哪裡?

Pojen Huang 提到...

如果已經有人推出台灣微型價值股的指數股票型基金(005X),則我不會想寫此程式。

目前的三支0050,0051,0052都是集中在CRSP1、2、3的大型股中。

這跟明牌的不同是,他會選出至少50之以上的股票清單,目標是報酬率會和台灣微型價值股的指數報酬率相似。

你必須同時持有50支以上的個股,才能模仿出台灣微型價值股的指數報酬率,等於是讓你自行當股票指數型基金的經理人。

寫了沒人買,我就自己用摟。

價值預定用BOOK To Market來計算。

分散可以降低風險。

過去是未來我們目前可得最好的預估。

在市場上沒有人提供台灣微型價值股的指數股票型基金(005X)之前,滿足被動投資者的需求。

不過看這位ChrisAsia讀者的反應,似乎大概沒什麼市場,將來投信可能也不會想推出這樣的微小型股的產品。

街K 提到...

Chris先生的論點似乎有點太過偏激..
的確投資方法有無數種
pjhuang版主的投資法注重於基本價值
而不是試圖預測不可能預測到的股價浮動高低點

而Chris先生比較偏好進場時機的操作
相信對於股市老手的Chris先生
這種投資方式比較快速而且利潤豐厚

但是並不是每個人都買的起市值大的高價股
說實在的就算宏達電200塊也不是每個人都買的起
更不用說來個一兩天的跌停就可以賠上好幾十萬

Pjhuang版主的微型價值股減低了單一各股表現好壞時的風險
(我的意思主要是在講某股表現壞,如果您運氣不好只買到那支表現壞的績優股票...)
然而仍然可以享有價值股群的成長利潤

價值股的性質就是景氣時高漲
不景氣時抗跌
更不用說長期持有的股利股息

Chris先生一定也瞭解
許多現在的大型績優股
都是從中小型股成長上來的

股神巴菲特也是選股票不選時機的
(我指的是短線時機)

正確的方式加上正確的理念
長期投資才能漸進致富
或著是說
達到一個富裕的人生目標

Pjhiang版主的立意就是讓一般人也可以有一套可以媲美大型價值股指數的投資工具

真正說到大型價值股指數
都是有錢大戶跟法人在操作的


Chris先生
我也認同你所說的產業前景以及財報問題
但是買進賣出的時間點
真的只能說
you never know

明牌會跟你說買哪支股票會漲到幾點
然後你可能會賺上幾十萬
或是可能賠個幾十萬


明牌不會跟你說
持續投資在績優股
(當然,類股市會輪動的,新興科技及產業也在持續出現,所以我說的"績優股"不是永遠就那幾支股票)
它的年成長加上配股再加上定期投資
可以在不久的未來讓你的資產倍增

換個方向想好了
你是銀行
很多人跟你用信用卡借錢
跟你借錢的人都是信用良好的客戶
但是他們不僅每期都只繳最低應繳
而且每個月還持續定額的用信用卡消費
於是複利啟動開始計算
到最後
那些人到底會欠你多少錢呢?

不過他們不會因為還不起錢而落跑或自殺
反而你想要叫他們全部還
他們還爭先恐後的匯到你的戶頭去

當然這項投資工具是不會到19%的利息那麼高
但是良好的操作可以有6%~10%的穩定收益
更不用說它的購股門檻不高了
(而且還不收你保管費跟經理費)

最後
我提醒Chris先生一點
過去不僅僅只是過去
他還提供了一個統計模型
可以告訴你"至少"他能獲利

如果今天你有1億元(今天喔)
你會願意借錢給鴻海董事長郭台銘
還是借錢給博達董事長葉素菲呢?

最後
財報比較大的問題是在季節性財報的
年度性財報就可以一窺帳目真假
所以只看季節性財報的消息投資
是不夠用的喔

Chris Huang 提到...

既然這個討論串開始了, 那我就多講一些, 也許會對看到的人有幫助

有人會覺得我是技術分析派的, 但其實我的投資理念非常偏向巴菲特
所謂的掌握買賣時點, 不是說買最低賣最高

68 元的台積電是不是最高點? 我不知道, 但我知道絕對不是低點, 所以我不會去買
45 元的台積電是不是最低點? 我不知道, 但我知道絕對不是高點, 所以我會慢慢的買

沒有人可以預測行情, 沒有人可以正確無誤判斷一間公司的誠信

"重劍無鋒, 大巧不工", 投資可以很輕鬆, 不用去做什麼高難度動作, 一樣能有好的報酬

投資人常常認為自己獨具慧眼, 能發掘未來的明星
但實際的狀況是, "垃圾堆裡翻不出寶石, 特別是這個垃圾堆早已被人翻過千百次之後"
寫這樣的程式基本上就是希望能在垃圾堆中翻到寶

真的篩選出來了, 結果就是像之前你寫的一篇文章
費盡心思研究個股, 對著年報, 財報, 絞盡腦汁
就算前幾年獲利都不錯, 你還是得花心思去猜這間公司能不能持續穩定獲利

何必這麼辛苦?

我之所以會提台積電, 是因為買台積電不用看基本面, 不用花心思去研究公司有沒有誠信
只要不買到高點, 都能有相當不錯的獲利 (買到高點也只是讓你獲利少一點而已)

再者, 這些從後段班找出來的公司, 你敢投資多少? 3%? 5%? 10%?
不敢放大投資比重, 對整體的報酬, 不會有太大貢獻, 那這麼辛苦划的來嗎?
而台積電, 投資 60% 我都敢, 一段景氣上揚, 15% 以上的漲幅可以輕輕鬆鬆, 穩穩的賺

那如果真的是未來的超級明星呢?

好公司不會被埋沒, 他會從後段班, 升到中型一百, 最後升到台灣五十
去中型一百找標地, 賺後面這一段就很夠, 風險也小很多

你的網站有很多巴菲特的連結, 但這篇文章所透露出來的想法
投機僥倖居多, 與巴菲特大相逕庭, 而且, 也不符合一個專業理財規劃師該有的想法

投資有許多不同的方式, 管你是價值股, 成長股, 還是轉機股, 能賺錢就好
但一個理財規劃師應該是幫助人穩健, 輕鬆的獲利, 而且有一定的風險控管
現在你企圖對一項本質上就已經不正確的服務收費
收費表示你認為這項服務是有一定的價值的, 但實情是, 它不但無用, 反而可能有害

不能說, 有人會想投資後段班, 所以你去寫這個程式, 順便可以收費
好的理財規劃師應該是導引人走向康莊大道, 教給客戶正確的投資觀念
後段班的公司, 對於景氣波動, 產業變動, 它的承受能力是很薄弱的

你也有研究巴菲特, 關於分散投資, 你應該也知道一些它的缺點
鎖住風險的同時, 也鎖住了獲利, 你得到的是平庸的報酬

定期會看你的文章, 說實話, 投資理財的觀念, 你有你的盲點
如果不是你想藉此收費, 我大概也懶的花時間寫這麼多

Pojen Huang 提到...

首先謝謝兩位長篇的回應。

我承認我自己是有矛盾的地方,如果長期讀我的文章,應該知道在投資的部分,我有兩個觀點相互競爭。

一是Chris提到的巴菲特觀念,這個觀念主張集中投資,選好的商業模式,選好的公司,持股不要超過十種。

另一個競爭的概念,是被動投資法,較常見的是指數投資法,這個觀念認為選股擇時都是無用,市場是有效率的,所以投資指數。

在指數的統計之中,許多論文顯示,小型股優於大型股,稱之小型股效應,價值股優於成長股,稱之為價值股效應。

我之所以想嘗試編制台灣微型價值股指數,就是依循這個被動投資的想法。

被動的指數投資,並非一種靠人去預測選股的投資方式,反而是一種盡量不靠人也不選股的投資方式。

希望這樣有解釋的清楚一點。

街K 提到...

Chris先生
你的論點我個人認為相當值得拿來學習參考

確實依照你的方法
能在台積電48元時買進,高價70元左右賣出
10張可以賺到22萬之多的利潤
就算假設進場出場的時機都不夠完美
最少也可沾到14,15元的差價

獲利率高達45%

但是
這是因為"大家"都相信台積電即使股價低
也不會跌的太誇張
當然也不可能會倒閉
所以"大家"看到台積電股價處於低檔時
都會陸續進場支撐
所以勢必會貢獻出一段波動的高點

但是這種機會
一年也不一定有一次
就結果論來說
台積電的這種好機會歷年來也只有3,4次
(我僅僅只是以差價高達10元以上的機會來算)

所以這比較像是
一年做一次
一次賺一年

雖然說這樣的風險是可以經由管理而抑制的
但是有時候也不免會沒跟上機會而暗自飲恨
甚至走錯一步也有可能賠錢
不是嗎?

我認為Pjhuang版主的看法
是因微型價值股波動不高
(因為市價低於淨值,所以理論上股價往下掉的空間有限)
而且事實上股利股息的發配也相對於大型股高很多

而且Chris先生
中小型股並不是就是垃圾股
他們還是有穩定的獲利
可能只是產業成熟,或是已經度過成長期
更可能僅僅只是該產業並未受到大眾矚目
所以股價還沒有,或是不太有機會飆高

投資中小型股
目的並不是只是要從垃圾堆裡撿寶石的

而且沒有中小型產業的支撐
就沒有大型企業的存在空間啦
或者是說
經濟體根本不可能存在

我在這邊以我微薄的見解來分析

如果以同樣20萬元投資
(舉例過於粗略,請見諒)
48元的台積電大約可以買5張
而如果能夠再70元高檔賣出
差價22元
獲利則是11萬

而投資中小型,微型的價值股
依照微型價值股平均股利股息
算是現金1元,股票2元的來粗略計算好了
股價取整數20元
所以一共是10張1萬股
現金股利則有1萬
股票可以拿到2張共4萬
所以股利股息年度利潤是5萬

比起台積電的操作
利潤的確是被腰斬

但是我還沒提到股價本身的成長

這邊累述為何不提股價成長
因為如果使用的是指數投資
情況假設市場盤整,景氣無成長
50檔股票半數漲半數跌
大概就是綜合股價沒變動了
(所以也不用去算股價成長)
當然,如果景氣稍好的情況
50檔股票漲多跌少..
就有額外的獎金可以領啦

我想說的最主要是
單一大型股的低價買進時機不多
但是投資微型價值股卻是每年都可以
而且平均獲利狀況穩定
(因為大型股指數就是這麼表現的)

Chris先生所說台積電不用看基本面
不也是因為台積電的基本面實在太穩定了
穩定到幾乎可以不必去看嗎?

微型價值股投資並不是無用的投資
而且輕鬆的獲利叫做賭博
每個人都要花心思做功課才能賺到紮實的錢
如果投資人真的懶到希望有人能給他賺錢妙計
那還不如乖乖的領勞工退休金

巴菲特也確實不鼓勵分散投資
但是我認為他是希望投資人不要太過分散投資標的的類型

巴菲特也不會鼓勵每個人只要買一檔股票就好
而且如果問巴菲特
如果可能會賠錢,或是一定會少賺
我相信他會選擇少賺

最後
Chris先生認為這樣的程式
實在不足以拿來賣錢

說到價格的確是牽涉了個人價值觀因素
也有人會去買百萬名車
不但耗油花錢還要細心保養
但是相信很多人都會覺得名車其實是物超所值

1000元真的也不是什麼大錢
最多只是不要買而已

說實在的
沒看過這套程式
一開始我也是抱持些許懷疑的態度
"真的價值1000元嗎?"的想法

可是Pjhuang版主也是花心思去挑選股票,研究模型,設計程式的阿

反而樂透算牌程式一套1000元
還有一堆人要買
(不過這大概是幾年前的事了)

不過還是很感謝Chris先生花時間細心的討論
只是個人感觀太重的話
不論是旁觀者或是當事人
心裡都很難舒服的

街K 提到...

分享一下之前聽過的東西

在日本
前幾年微波便當產業開始抬頭
主要原因是便利商店大規模的便當銷售企劃
以及日漸改變的當代飲食習慣

甚至演變成便利商店之間的便當競爭
而微波便當的銷售量扶搖直上

這時聰明的投資人會利用趨勢
投資比較有機會獲得市佔率的便利商店集團
賺取便利商店集團因為獲利提升而上漲的股票差價

而另外也有聰明的投資人
會去投資便當所用到的塑膠保麗龍製造廠商
坐收這場競爭下的漁翁之利

更有聰明的投資人
投資塑膠保麗龍的回收再生綠色企業
(因為日本企業及政府會願意選擇綠色科技來減低社會成本來提升形象)
(而且事實上,便當競爭後期,日本政府也因應大量的塑膠保麗龍問題而強制廠商使用綠色科技,因而相關綠色企業獲利大幅提升)

同樣的一個趨勢
但是可以有不同的投資方法

每個人都可以是對的不是嗎?

Chris Huang 提到...

我不是不懂中小型股, 去看看德士通 (6264) 吧
德士通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仔細去看就能懂我的意思

中小型股你不敢放大投資比重, 獲利有限, 但風險卻是無窮
不管之前獲利多好, 只要碰上一次你就前功盡棄
(pjhuang 也吃過博達的虧, 為什麼還學不乖?)

財務報表只是瞭解一間公司的起點, 不是終點
後段班的公司變異數太多, 很多複雜的因素都需要人為判斷

A 公司 1.5, B 公司 1.2, C 公司 0.4

對於後段班的公司, 你寫一個程式說, 因為 1.5 > 1.2 > 0.4
所以我應該賣光 C 公司, 然後減碼 B 公司, 加碼 A 公司
我覺得這根本就是屁話
這三家很可能都是 "波克夏紡織" 之類的公司, 根本就都不該買

不如你自己編制後段班五十指數, 研究所有的財報
你 "親自" 幫客戶挑選投資組合, 名單要收多少錢我都沒意見
但你用一個死的程式要收費, 我就很有意見

我也贊同被動投資, 但被動投資就要選最好的前段班投資
不要相信什麼小型股效應, 多的是說屁話的論文, 那無助於你獲利
只要你有一點點的心動, 華爾街連菸屁股都能賣給你

風險並非來自於波動, 風險來自於不確定性, 而惟有優秀的公司能給你滿意的確定性
關於被動投資, 你企圖用死的程式去應付後段班公司的不確定性, 是很危險的事情

小型股也許一時獲利豐碩, 讓人沖昏頭, 但說實在的, 賺多賺少, 蓋上棺材才知道

Pojen Huang 提到...

我希望兩位不要動氣。

這個台灣微型價值指數程式,的確和台灣五十指數的編制類似,它們都是依據一個事先設好的規則,也就是可以被程式化的規則來編制,台灣五十指數是每季重新排名一次,調整持股清單,台灣五十也不是靠人去挑選投資組合,而是靠預先設好的規則(可被程式化的規則)。

有了台灣微型價值指數程式,你可以每月重新排名一次,調整持股清單。更換一些設定,也可以用來製作台灣大型價值股指數。用台灣微型價值指數的確會有高於台灣五十指數,及台灣大型價值股指數的風險。

它的正確,或適當的使用方式,並不完全像Chris所言:賣光 C 公司, 然後減碼 B 公司, 加碼 A 公司。

而是比較像台灣五十,當有成分股被剔除時,才賣出該股,當有新股被列入成分股中時,才買進該股。並不需要常常交易或加減碼。

Chris Huang 提到...

唉, 你是真的不懂還是故意裝傻?

寫這樣的程式一定有個參考值, 不然怎麼篩選出五十支股票?
你要選五十支股票, 那第五十支股票的分數就是你的參考值

假設前期這三間公司分數都是 1.0, 你的參考值是 0.5
因為 0.4 < 0.5, 當然應該賣光 C 公司
又因為 A 公司分數比 B 公司高, 所以應該調整持股
這不就是 "賣光 C 公司, 然後減碼 B 公司, 加碼 A 公司"

台灣五十也是有觀察名單, 候補名單, 還有委員會開會討論
經過一段觀察期之後, 才會被列入成分股
不是光靠 EXCEL 排序之後挑最前面的五十支股票

被動投資的精神在於讓市值決定投資比重
基於市場效率, 好公司會享有高市值, 並且會不斷提升
此外, 成交量也是很重要的考量之一
後段班的公司市值波動大, 成交量也小, 本身就不太能發揮被動投資的功能

你的價值標準有一部分取決於淨值, 但台灣很多中小型股
淨值根本是寫好看的, 可信度根本不高
你只是寫個程式排序, 我佩服你的天真

再者, 一般人沒事去買五十支股票作啥? 要開雜貨店嗎?
中小型股的股價波動這麼大, 不管是每月還是每季調整, 有你調整的
交易成本會很可觀, 你忘記你網站的標語嗎? 肥了交易員?
你居然還建議投資人可以依此原則自己當基金經理人

說真的, 你的盲點還真是不少, 不光是集中投資跟被動投資這兩點的矛盾

都已經跟你說了這麼多, 這種投資方式的缺點, 危險, 跟其本身的限制
你還要安慰自己, "其實在某些情況下他也許還是可以獲利的"

你是要對的迷迷糊糊? 還是錯的清清楚楚?

不要覺得我在找你的麻煩, 我花了時間寫文章, 也希望你仔細好好思考
踏入社會之後, 有人願意指出你的缺點, 這是很難得的事情
大部分的人都選擇不說話, 不得罪人, 反正事不關己
我也是這樣的, 如果不是收費讓我反感, 我不會跟你講這麼多

Pojen Huang 提到...

Chris 你好,

我以上幾個回覆,並不是認為你在找麻煩,我只想指出我怕其他讀者誤會的地方。也很高興你願意寫文理性討論,畢竟這個網站的讀者很少人願意出聲,多數人的確是沉默的。(每天上百人瀏覽,卻只有零星留言)

你還是可以因為我要收費,繼續保有你的反感,我從不隱諱這一件事,我一向認為我的時間是有價的,不論是花時間寫程式,或是寫文章。

如果投資者不認同指數投資,也無意願同時持有50支股票,則他不需要也不應該使用此程式。不怕麻煩的人才適合使用此程式。

使用此程式,一定要同時持有所以指數內的個股,並且長期持有,才有意義,因為這樣才是符合被動投資與分散投資的觀念。

就像你說的,很麻煩,所以即使台灣五十都有公佈清單,大家也可以自己操作,但是卻有400億的資金,願意付0.38%的年度經理費,讓基金公司每年賺上億元。

如果希望更降低週轉率,投資人可以自行決定調整的週期,仿照台灣五十的每季一次,當然也可以,更進一步每年一次。除了第一次買進,一年週轉率相信很容易維持在20%以下。

Pojen Huang 提到...

針對你講的盲點:
淨值不可信
流動性差
價格波動大

都是不投資台灣小型股的好理由,我會試圖將這些例外排除的功能作入程式,讓使用者可以自行設定排除某些他認為有問題的個股。

程式畢竟是死的,只是一個工具,他能作的就祇是排序,我也會隨使用者的需求,來改進增加功能。

至於小型股效應是否存在,則是很值得討論的問題,我就是想確認,才想要寫這支程式來用。有了它,我要回推過去幾年資料才會方便。

我無力負責使用者用了一定賺錢,但我負責這程式會有我所公佈的功能。

Chris Huang 提到...

你去看德士通 (6264) 了沒?
看過他的例子你難道還可以安安穩穩的投資小型股? 尤其是天真的被動投資?

給你一個好理由:

你把投資標的鎖定在後 20% 市值的公司, 也就是市值排名第 81 到 99 名的公司

假設 A 公司原本排名 85 名, 所以你投資它
A 公司很爭氣的進步到 40 名, 但因為超過你的選股標準, 所以你把它賣光
然後這家公司繼續力爭上游, 30 名, 20 名, 到前 10 名
不管 A 公司再優秀, 你從此都不會再投資它

假設 B 公司原本排名 50 名, 他不在你的選股標準內
這家公司突然退步到 81 名, 你居然跑去投資它?
然後 B 公司繼續沉淪, 85 名, 90 名, 95 名, 一路繼續爛下去, 你一路長抱到底

汰強留弱, 這是哪門子的投資方式? 你再繼續安慰自己啊
明明已經不對的事情, 你還催眠自己說這就是被動投資的好處, 要傻傻買, 傻傻賣

沒關係, 你會不會說, 80 名以上的公司, 可以靠投資中型一百和台灣五十來彌補?

荒謬!!

台灣五十, 中型一百, 後段班五十, 全部大中小你都押了, 這樣也叫投資?
你這個理財規劃師真是讓我大開眼界, 你乾脆所有上市櫃公司都買一張好了

我贊同服務有價, 但你對一個本身就已經漏洞百出的投資方式收費
你自己錯就算了, 不要把付你錢的客戶拖下水

我也贊同被動投資, 要嘛只買台灣五十, 或是台灣五十搭配中型一百
就是不要台灣五十, 中型一百, 後段班五十, 三種都買, 或是只買後段班五十

你不知道自己的盲點, 別人跟你講了, 你還是不肯正面面對, 依舊避重就輕
你把自己的血汗錢拿去實驗這種投資方式吧, 多說無益

關於你網站沒人留言討論, 我跟你說實話吧
網路上高手很多, 但以你的程度, 沒人願意花時間跟你討論
初學者不知道怎麼回應; 跟你差不多的, 講出來也只是跟你一樣, 所以不用留言
程度好的, 知道跟你討論不會有收穫, 所以不想留言

講出來很傷人, 但我說的是實話
你讀了很多巴菲特的東西, 但你沒有真正讀懂巴菲特

我看你網站的頻率也越來越低了, 偶爾來看, 反而是想看你一些非理財的文章
要不是前幾天想到來看看, 看到讓我驚為天人的東西, 我還是會繼續保持沉默

ChinanWang 提到...

我忍不住想發言: 其實有網路上免費的資料庫網站,要什麼樣的功能都有,資料還每日更新的,實在不需在此爭論選股程式應不應收費的問題. 多用用YAHOO或GOOGLE,要什麼都馬是有的.

ChinanWang 提到...

我忍不住想發言: 其實有網路上免費的資料庫網站,要什麼樣的功能都有,資料還每日更新的,實在不需在此爭論選股程式應不應收費的問題. 多用用YAHOO或GOOGLE,要什麼都馬是有的.

提到...

忍不住要發言
如果投資不要倒的公司就能賺錢
那請投資大公司
一次投資五十間小公司的意思就是即使倒了好幾家,我整體的報酬會比投資大公司好就行了

受不了不了解的在那邊說可是小型股單一公司風險較大
或是自以為投資就是選股或擇時
什麼都不懂就在那邊批評別人

投信為什麼不推小型價值基金
有一部份是流動性的問題
但也不全部是
最近用barra的系統,利用過去五年的資料來跑大型價值大型成長小型價值小型成長,這系統總共有十因子,而流動性因子我設定是和大盤一樣的水準之下,產業分布也和大盤一樣,原本想說過去五年表現最好的應該是小型成長股
但最後的結果卻是小型價值,這和國外的研究是相似

如果連歷史的證據都拿不出來只在那邊屁如何如何投資,假設...然後...這只會比象牙塔的理論還糟,因為別人至少有根據而非只是靠想像

hadol 提到...

不贊成ChrisAsia的說法,你可以對這個"後段班指數"的積效持疑,但是不該反對它的存在;

照Chris兄的說法,那麼中型一百似乎也不該存在了,因為所謂的A公司、B公司情形同樣也會出現,同樣也有賣掉千里馬(A)或是汰強留弱(B)的情況發生。

至於收費與否,或是價位高低就經由市場機制決定吧,附帶提一下,難道台灣50指數或是中型100或是資訊科技指數是不用付費,FTSE就大發慈悲,幫大家算好的嗎? 收費是應該的,合理的價位則是市場機制決定。

關於作者:認證理財顧問黃柏仁,致力於上班族之理財規劃服務,按這裡到上班族投資理財部落格閱讀更多文章
網路轉載規定 任何實體出版轉載需事先取得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