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其實應該已經很熟悉廣告商的手法了,不論是什麼商品,商品的廣告現在往往不是商品的本身,常常廣告的主軸是放在消費者的感覺。有時賣的是奢華,有時賣的是權力感,有的賣的是免於恐懼的感覺。
最近在讀一本書名叫『別讓醫院殺了你』,其中舉一個美國的例子,最早李施德霖被研發出來作為口腔消毒,它的銷售並不起眼,一直到藥廠決定要用廣告來提高銷售時,打出『口臭是社交最大的敵人』的廣告詞,讓許多害怕被別人嫌惡的社交女人,把李施德霖漱口水當作救星,才成為藥商的搖錢樹。
像這樣的廣告在現代生活中,已經屢見不鮮了。誇大某些問題,針對人性的恐懼,刺激人們去消費他的產品。例如:理財規劃業中,也常說某某百分比的人沒有做好理財,因為沒有提早理財,退休生活變的十分悲慘,所以某某產品或服務最適合要開始理財的人。
例如我自己的標語:『衝動的投資只是肥了交易員,謹慎的理財規劃讓您終身受益。』當初寫時,也難免想誇大衝動投資的缺點,而希望讓人選擇理財規劃的動機。面對廣告手法的誇大強調,消費者應該理性的作出選擇,避免情緒受到影響,藉著自己更多的閱讀學習,看到事物的本質,不受廣告的掩飾誤導,從中作出適合自己的選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