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個淨值累積率/傾向的定義,就是將你目前的淨值除以你已經工作的年數,這樣會得到你過去工作幾年中,平均每年可以累積的淨值金額,也就表示你累積淨值的速率,這是一個簡化的數字,讓你大概的知道自己過去淨值累積增加的狀況,他不像ROE淨值報酬率,有考慮每次的淨值增加後的分母不同,只是單純用金額來相除,好像淨值都是單純收入,沒有考慮可能的複利效應。事實上,多數人都是早期的淨值成長金額會遠小於後期的淨值成長金額。如果你有繼承或是受贈的資產,計算淨值累積率時,也應該從淨值先扣去這部分的金額,因為這些金額不是來自於你的努力。
所以如果以一個淨值再投資報酬率較高的人來說,很有可能出現這個淨值累積率/傾向比真實年收入還高的可能性。不過這也可以作為一個簡單的目標門檻,也就是將每年的淨值增加目標設在至少超過過去的平均值。雖然是個較低的標準,卻是很容易自己算出來的數字,用這個目標來督促自己儲蓄與做好投資配置,也是不錯的選擇。
掌握消費選擇,就是掌握人生方向
Propensity to Accumulate應該也可以翻成『平均淨值成長金額』,對某些在資產累積期的成人而言,了解自己的平均淨值成長金額,也許頗為殘酷,有些人會有很好的數字,但是也有人如果扣除繼承受贈來的淨值之後,可能平均淨值成長金額很低,或者是虧損。如果這樣的情形出現在你的身上,則仔細檢視生活支出是一個可行的方向,我們台灣人家庭一般平均的儲蓄率約為30%,你的收入減支出是否還能剩下收入的30%以上呢?也許調整一下支出的選項可以幫助你改善這兩個數字。
在改善生活支出的選項上,你應該注意的是可能的選項,而不是別人的選項,一個別人都很滿意的選項,不一定就應該是你的選項,因為同事都到星巴克喝咖啡,不表示喝咖啡只有這個選項,絕大多數的消費項目,可以嘗試的不同選項往往都有無限多種,別讓別人的選擇影響你自己的選擇。掌握自己的消費選擇,就是掌握自己的人生方向,你不需要別人叫你去唸什麼就唸什麼,同樣地,你也不需要別人叫你去買什麼就買什麼。
註:收到我捐助的小孩的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