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明義談到《我們的新世界》一個月已經賣出七萬五千冊,算是大塊文化今年出版的書籍中很成功的一本書。我發現郝明義與邱正雄都帶了自己的這本書,而且書頁間都夾滿了便條紙,可見他們閱讀之認真。郝明義從《我們的新世界》書中挑出一句葛林斯潘的資本主義觀念與大家分享,他說:『美國人是利用市場經濟來購買文化。』文化到底可不可以用錢買到,這就可能有點見人見智了,我倒是覺得沒錢很難發展出什麼真的高度的文化,先用市場經濟讓人民富有起來,文化才有希望。
插一句話,前幾天,我在石牌捷運站旁,還是會看到有計程車司機跑到捷運站後的樹蔭旁,白天化日下就灑起尿來,看到這種事,我實在很為所謂台灣文化難過,文明不是一蹴可及的事,但是,隨地便溺的壞習慣到底需要多少代的教育,才能在台北市街頭消失呢?何況捷運站明明就有免費的廁所可以使用啊!
邱正雄從葛林斯潘的經歷發現,美國人的金融業,往往有較為多元化的出身,不全是經濟系出身,葛林斯潘的善於薩克斯風表演,讓他體會,貨幣政策的決定不能只是數字,光用模型計算是行不通的,必須多方面考慮當代的經濟人文現況。過去貨幣政策往往是經濟循環大起大落的元兇,而葛林斯潘的政策調解決策,除了2000年網路泡沫被批評降息太慢,他於1997失業率下降後沒有採取傳統上的緊縮政策,明確判斷出這是因為生產力上升,沒有發生通膨的危機,不需緊縮貨幣,邱正雄則是對葛林斯潘這個判斷十分推崇。
互信是資本主義的基礎
吳中書從《我們的新世界》則發現到葛林斯潘對政客的不信任,認為政治人物都沒有辦法維持財政紀律,往往有錢就亂花,就會造成龐大的財政赤字。吳中書指出台灣的未來有四個課題,一是人口減少老化,二是財政沒有紀律,三是教育與現實脫節,四是金融業表現不良。其中,葛林斯潘說:「互信是資本主義的基礎。」我們現在對金融業的管理如此繁雜,就是因為政府不信任金融業。
阮慕驊則引了書中一句:「預知未來就是泡沫。」邱正雄再引書中談到人口增加的說法,認為歷史上,人口增加之後,人類總是能夠想出新的方法來提高生產力,所以不需要為未來的人擔心資源不足,聰明的人類總是能夠繼續創新。台灣如果想要提高GDP成長率到5%,應該要提高婦女勞動生產力,延後退休年齡,增加部分工作的勞動力。多餘的儲蓄資金,不應該投入房地產,而是應該投入真正能提高生產力的投資去。阮慕驊談到近幾年的GDP成長多半來自出口成長,而台灣貨幣政策升息調整緩慢,匯率和美國亦步亦趨,雖然讓出口成長,但是台幣兌美元以外貨幣都貶值,台幣貶值真正受苦的人是持有大量新台幣存款的一般國民。
我自己得到的結論是,台灣人應該要將資金投入國內生產力提升的事業上,這可能是創業,也可能是增資上市公司,也可能是長期持有上市公司股票,減少定存,讓生產力的提升與投資的提升來促進經濟成長與繁榮。教育則也應該要以能促進生產力提升為目標,除了改制大學,建新大樓,更要訓練學生創業與提升生產力的實際能力。選舉則應該選出能嚴守財政紀律的政客,透支與預支未來,然後又隨意浪費的財政支出,總有一天會債臺高築,引發信用危機、信用緊縮、景氣蕭條。
2 則留言:
文明和文化是兩個不同的面向,也許不應混為一談(其實我也仔細在分辨兩者在定義上的差異)。
另,捷運站的廁所設置在站內,說是免費,其實還是要入站費。
隨意便溺、吐痰和亂丟垃圾都是常見的問題,但問題雖小,卻總是無法根治。我想這並非是非觀念的問題(因為大家都知道不可作),會不會是我們對於「自己和環境是一體」的認知還是太薄弱?
我的意思是,我們不會再亂倒水、隨處吐痰,因為那是我們「自己的地方」,我們有責任,也必須去清理;
但你我都知道,台灣四處可見攤販將洗碗、清掃的廢水往外傾倒,我們想說可以不用花時間去處理,或是處理的也並非「我們的」時間,對於污染自己的土地,我們沒有太難受的感覺,早就習以為常。
在文明方面的問題,也許是因為沒有環境觀,還有,對於他人的不便沒有普遍的同理心,造成「不願隨手方便他人,只樂意方便自己」的文化特色。
很抱歉,好像嚴重離題了(希望這不是隨意倒垃圾的一種~囧)。只是我突然想到這些小細節回應,若有不妥,請版主不必客氣加以刪除吧!
文明,也許就只是一群人有好習慣而已,積漸成習,需要很長的時間,甚至很多代,一群人才會有好習慣。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