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2/02

共同基金投資術

台灣人投資共同基金的比例相較於國外偏低,特別是股票型的共同基金,大多數台灣投資人喜歡自己選擇股票投資,所以台灣股票市場上散戶的交易比例很高,相對的法人的交易比例就偏低,共同基金相對於外資與自營商,也並不算太大。

有可能是台灣發展共同基金的歷史還太短,少見傑出操盤經理人的傳奇,沒辦法讓民眾能像崇拜明星一樣地追逐,台灣的共同基金經理人一般而言持續操盤的時間都太短,基金換經理人的速度,多到令人眼花撩亂,更讓經理人難以累積出市場的傳奇。要成為一個令人驚艷的傳奇經理人,可能要能持續十年以上連續打敗大盤的績效,才會讓人信服。但是台灣的投信業缺乏這種讓人注意的明星人物。

如果在台灣能夠出現一個像彼得林區的麥哲倫基金這樣的傳奇,則我相信台灣人投資共同基金的比例應該會大幅上升。不過台灣的證券交易所得稅制度可能是造成優秀經理人不容易出現的原因,在美國很常見的投資合夥公司,由於在台灣的所得稅稅制下,反而比以個人名義投資還要不利,所以很少見經理人自己集資成立投資公司,而這種較小型的私人投資公司其實是培養大型共同基金經理人的溫床,很多國外的共同基金公司,剛開始時都是私募的投資合夥公司,因為長期的優良績效,才開始公開發行共同基金。經理人也在這些私募的投資合夥公司獲得操作的經驗與績效實證。

在沒有傳奇經理人,且經理人操盤連續打敗大盤經驗都很短的情況下,我們最建議的方式就是避開較倚賴經理人經驗與判斷力的主動管理式的共同基金,而選擇被動式投資的指數型基金,所謂被動式投資,就是雖然有設定基金經理人,但是股票的買賣決定,都不倚靠經理人的主動判斷,而是依據事先決定好的指數,經理人須以盡可能達成與指數相同的績效為目標,來管理基金日常的交易。

這種基金在台灣最早推出的是指數股票型基金,台灣五十(0050),後來又有寶來推出加權指數基金,明年還會推出台灣中型一百指數股票型基金,以及台灣電子股指數股票型基金。在無法挑出長期打敗大盤的主動共同基金時,投資報酬率接近於市場指數的指數基金,可以確保自己的投資報酬率與指數接近,也因此在所有投資人之中,至少績效會是排在中間的,而且由於指數基金的管理費與隱含的交易手續費通常都遠低於主動管理型的共同基金,根據國外的經驗,指數基金的報酬率在所有基金中可以很穩定的排在前30%,也就是可以輕鬆打敗約70%的基金。

而以台灣五十發行兩年多來的經驗,民國九十二年六月三十日收盤時為37.08元,到民國九十四年六月三十日收盤47.49元,加上今年五月配息1.85元,兩年的持有期間報酬率為33.06%,年化後報酬率約為15.35%,若以投信投顧公會六月公告基金績效資料來看,在所有168支存活了兩年的上市股票型基金中,33.06%的兩年報酬率排名在74名,打敗約57%的主動管理共同基金。在91支一般股票型基金中,則排34名,打敗62%的一般股票型基金。當然這樣兩年期的一次比較並沒有很強的說服力,換個時期也有可能出現台灣五十排名更糟的狀況,但是若以常理來判斷,指數是所有人投資的總平均,所台灣五十長期而言至少績效會排名在中等,不太可能有多於半數的基金能打敗指數。

如果你真的相信那句名言:「資產配置決定了93%最後的投資報酬率。」則以被動管理的指數型基金來作為資產配置的工具,可以說是風險最低也最理性的選擇了,在長期投資的狀況下,既不需去擔心主動管理基金的風格變化,也不需擔心經理人的替換,或是如何篩選好的基金的問題,只需要依據需求選擇資產配置的股票比例即可,這樣不是很簡單嗎?

5 則留言:

OPC 提到...

富達麥哲倫基金在 Peter Lynch 掌管時候創下傳奇, 現在的麥哲倫基金績效已經大不如前了
由此可以看出基金經理人的重要性

Pojen Huang 提到...

Aaronlin,

你可以由這篇
五個投資經理人的秘訣
作為研究的開始。

許利銘 提到...

「資產配置決定 93% 的投資報酬率」這句話是錯誤的。我記得您曾經在網站上連結過最原始的文獻,也就是 Brinson 等人的研究。但您如果仔細看文章的研究方法,您會發現這篇文章真正的結論應該是「資產配置決定 93% 的『風險』」。因為這篇文章討論的是報酬率的標準差,不是報酬率的平均值。

「資產配置決定 93% 的投資報酬率」這句話只是許多不學無術的基金業者跟銀行業者用來哄騙客戶的謊言。

Pojen Huang 提到...

我加上TIMS所提到的文章的連結,方便大家閱讀。

並加粗"真的相信",我原意是想寫說,如果一般人願意相信那一句話,那其實合理的推論應該是要選擇被動指數投資才合理,而非試圖去挑選能超越指數的主動管理基金。

也許我的文意還是不夠清楚。

許利銘 提到...

也有可能是我自己的理解能力有問題。^_^

我對於「以訛傳訛」這種事情一向都很難忍受,可是偏偏許多廣告、文宣甚至CFP的課程都大肆宣傳這個觀念。

因為不喜歡看到這個錯誤的觀念一再被宣揚,所以就變成有些捕風捉影,過度反應了。

關於作者:認證理財顧問黃柏仁,致力於上班族之理財規劃服務,按這裡到上班族投資理財部落格閱讀更多文章
網路轉載規定 任何實體出版轉載需事先取得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