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新年過年前在信義誠品買了這本書[公司的歷史],當作過年休假期間的讀物,當初是因為[公司的歷史]入選2005時報選書,才注意到這本書,翻了幾頁推薦與導讀,覺得頗為有趣,一般的教科書,不論是財經的或是歷史的,很少專門討論是[公司的歷史],不過讀完之後,發覺多數是以歐美國家的觀點來看公司的歷史,對於中國與亞洲各國資料及少,只有少數篇幅拿日本與德國比較。
說公司是現代資本主義中最重要的組織,一點也不為過,而公司的形成與將來的發展,對資本主義的未來也會有舉足輕重的影響,而我們若要投資在資本主義中的股票市場,必須也要注意公司型態的轉變。書中提到不同國家的公司的形成,曾經有兩個不同的方向,一是以英美為首的股東權益資本主義,一是以日德為首的利害關係人資本主義,而所形成的公司組織也就略有不同,股東權益資本主義很容易理解,公司的經營是以股東權益為最優先考量。而利害關係人資本主義的不同之處就是加上勞工與消費者,公司的經營是以所有利害關係人的權益合併考量,德國公司除了股東所組成之董事會,還有勞工等利害關析人所組成的監事會。
以投資人角度來看,當然希望公司的經營者是以股東權益為最優先考量。不過現代的公司,書中以美國為例,公司主動贊助慈善或教育的基礎建設,雖然有些人會批評,這些贊助還是為了公司的私利,例如社會形象等。但是公司願意投入慈善或教育的建設,更注意員工的照顧,表示公司注意長期的利益,而不只以短期獲利為目標。這些公司的善舉,某種程度讓股東權益資本主義在行為上接近利害關係人資本主義。更多員工與消費者投資股市成為股東,也讓利害關係人的目標與股東權益越來越接近。
而歷史上從不曾少了的公司醜聞,代表著公司體制中必然有的代理人問題,也在政府逐步要求資訊揭露與新的規範下,公司經理人需要面對比以前更多的限制與要求,以保障小股東的權益。最近的卡債事件,也是一種政府權力的介入公司經營,銀行經理人將面對更多的限制與要求,以保障社會上照顧貧窮負債者的需求,現代公司永遠都面對著政府權力的管理,但是政府權力應該依循法律,讓公司能有長期經營的執行準則。書中舉例,歷史上英國的南海泡沫事件,讓英國立了南海泡沫事件法案,結果該法案讓英國的公司發展大受阻撓,直到十年後廢除該法案,英國公司才又蓬勃發展起來。回想前一陣子立法院的限制利差法案,如果真的通過,至少要很多年後才有可能被廢除,中間台灣的銀行業發展,可能要停滯很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