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上企業併購可以因為人事的精簡與資源的共享,而發揮更高的效率,或是可以充實產品線,讓企業擴大市占率或進入本來沒有的市場,因而產生企業將來每股盈餘的成長,事實上是只要藉著不斷併購的財務手法,配合適當挑選的被合併對象,不費吹灰之力,每股盈餘就能成長。以下是個簡化的例子,假設公司A是間績優大公司,共發行有1000股,每年盈餘5000元,每股盈餘5元,市場給他20倍本益比,市價100元;被併購的公司B則是較不被看好的小企業,共發行300股,每年盈餘1500元,每股盈餘也是5元,但市場只給他10倍本益比,市價50元,公司A願以0.6667:1(或2:3)併購公司B的股票,對公司B的股東每股50元的股票可以換到價值0.6667*100=66.67元的公司A股票,溢價33% = (66.67-50)/50。合併後所有300股公司B股票換成200股公司新發行的股票,盈餘變成6500=5000+1500元,每股盈餘卻神奇地變為5.41 = (5000+1500) / (1000+200)元,這個手法的關鍵就在本益比,公司A只要不斷找有盈餘但本益比比它低的公司,每年做一次這樣的併購,他自己企業的每股盈餘就能神奇地成長,不了解的投資人很容易就以為公司A前景大好,每年的每股盈餘都能不斷地成長。事實上不過是財務數字的騙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